来源: | 关键词:流动性 陷阱 | 发布时间:08-01-2016 |
“现在,货币政策有一点陷入流动性陷阱现象。”7月18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的这一表态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随后,盛松成又撰文称:“目前企业有流动资金而不进行投资的尴尬局面,说明企业陷入了某种形式、某种层面的‘流动性陷阱’。”
上周,农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2016国际货币论坛上也作出了类似表态,“M1和M2差距那么大,有大量的钱都趴在银行账上不搞投资,很多国有企业拿着廉价信贷在买理财产品,搞金融投机。”
正如诸多媒体注意到的,在央行有关负责人首次提及这个象征着货币政策式微甚至失灵的学术词汇之后,市场围绕什么是流动性陷阱、企业是否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展开的讨论骤然增多。其中,不少分析将矛头对准了政策层。
然而实际上,自去年夏天,全球股市上涨至历史高点之后,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各国央行,已经意识到了货币宽松可能加剧资金脱实向虚的风险,各主要经济体开始对宽松刺激政策持谨慎态度。
以我国为例,即便是在春节前后,面对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缩,人民银行也没有打开货币政策的闸门,仅仅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缓解资金面的紧张。
但各国央行的“按兵不动”却被市场解读为“黔驴技穷”。在宽松政策收紧、央行断奶之后,全球市场陷入一片血雨腥风,股票、外汇、大宗商品全线动荡。有评论将其称之为市场以“死给你看”的姿态向全球的“守夜人”发起反击。
面对市场的“逼宫”,各国央行终于还是无法做到袖手旁观。美联储鸽派开始占上风,日本、欧洲相继祭出“负利率”大招,中国人民银行也作出“稳健略偏宽松”的政策表态。在2月召开的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上,各国对货币政策须保持宽松达成共识。
尽管做出了妥协,但政策层仍然对宽松刺激保持着清醒的认识。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时表示,货币政策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过度依赖它,还要发挥好财政政策的作用,财政政策在近期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
与此同时,对流动性陷阱,市场的态度则有些暧昧不清。对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民间投资下滑,市场分析出的原因、找出的理由似乎比政策层更多。有的认为中国的流动性陷阱与西方的流动性陷阱不同,有的干脆认为中国不存在流动性陷阱。
诚然,对于流动性陷阱的理解,对于其理论框架的运用,可以有多种视角,可以很多元。但新增的货币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未能进入实体经济带动增长,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
央行已经意识到“放水”并不能解决资产荒和流动性陷阱,而市场中一些经济主体却依然未能摆脱对货币的依赖。正如媒体评论,渴望获得费用收入的银行、追求高收益率的公司和持有大量存款的家庭之间建立了一种资金循环关系,这或许才是流动性陷阱出现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