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5日发布“工银融e借”,以8折利率力推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就在前一天,12家银行和京东金融发行联名卡,通过大数据提升消费信贷定价能力。新年伊始,消费金融战就已打响,各家机构拿出资源优势抢占先机。
释放消费潜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既是金融创新的使命,也是金融机构发展的机遇。工行去年就成立了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通过信用卡统一管理,推出“卡贷合一”模式,并推出线上消费贷款产品。此次工行又推出“工银融e借”,并以“贷款1万,日息1元”的低价吸引客户。
其实,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相比,银行在利率上更具优势。记者了解到,互联网类消费贷款平均年化利率在10%以上,股份制银行的利率大都在7%左右,而四大行的利率普遍在6%以下。在促销期间,“工银融e借”消费贷款利率打出8折优惠,1年期消费贷款利率为5.22%,这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显而易见。
“财大气粗”的大行不仅在价格上占优,在数据上也有着一定积累。工行行长谷澍表示,工行对个人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等数据的积累超过10年,在支付链条上沉淀了1.2亿张信用卡与258万线上线下商户的海量数据。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大行的数据优势,或将进一步扩展消费需求旺盛的“长尾客户”。
于是,对于一些中小银行来说,通过合作拓宽渠道、提升服务能力可能是眼下拼抢市场的关键。
互联网金融机构平日积累的数据不少,而且对消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更具能力,这成为双方合作的基础。日前,京东金融和银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华夏银行、北京银行、渤海银行等12家发行联名卡。
其实,过去两年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也曾尝试与京东金融发行联名信用卡产品,通过对方输出的风控能力和客户管理能力,推动了发卡量和交易量的增长。这也为此次京东金融与银行“批量”合作奠定了基础。
“银行做消费金融缺乏场景,并不是每一个银行都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商城,但京东恰好有这方面资源,可以帮助一些金融机构搭建自己的应用场景,为银行引入客流。”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说,目前京东金融已拥有超过2亿用户的画像和信用评分,还有超过20万家企业客户,由此得出的风控数据和模型变量可以成为服务银行的一部分。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机构把转型重点放在科技能力输出上。这些机构利用前期业务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用户、产品形态以及大数据风控能力,打造金融科技开放生态。
专家表示,年初,消费金融市场硝烟四起,银行不论是利用自身数据挖掘客户消费潜力,还是主动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提升服务质量,都有利于改善优化信用消费环境,为消费升级增添有力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