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起伤害案件的判决,“高利贷”一词成为了近期最受关注的社会话题。说到高利贷,我们总会想起《白毛女》中被逼死的杨白劳,然而在今天,我们有发达的经济体,有方便的互联网金融,高利贷却死灰复燃,甚至催生了一批专业的讨债公司。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那些小微企业和个人,选择了饮鸩止渴的不归之路?
关于高利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详细的描述:高利贷资本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高利贷的存在是随着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以及货币的出现而产生的。高利贷资本具有着严重的剥削性特征,他以小生产者的存在为条件,它不仅剥夺小生产者生产的所有剩余产品,甚至于侵吞他们的生产资料。
要知道,正常的金融是生产性的,目的是实现双赢。比如我投资一个公司,是希望通过你的发展让我获得更多收益。而高利贷不同,它是以剥夺贷款人的所有财产为目的的,根本不会顾及你的再生产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杀鸡取卵。
高利贷这种原始的信贷方式,理论上来说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现在互联网金融生机盎然,本不该有滋生高利贷的土壤。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高利贷在中国正以各种形式遍地开花。
之所以高利贷在今天如此泛滥,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个人与企业融资困难。我在之前的《白菜大全论坛主站检测17谈 | 谁是实体经济背后的血库?》一文中提到过,现在中小企业很多都是资金周转出了问题,或者企业刚起步,要不就是遇到了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这时候企业老板首先想到的就是向银行贷款。而对于银行来说,能相信你有还款的心,但怕的是你没有还款的能力。这里就涉及到了中国企业的信用问题,银行不会去承担这个风险,因为现在大量的中小企业需要资金,银行必须保证收益能够覆盖风险,否则,就会提高利率或减少信贷。
所以,银行在贷款上的审核非常严格,相比之下,高利贷既省事又快速,甚至达到了无抵押贷款。但真的是无抵押吗?当然不是,高利贷在放款时会以了解你的情况为目的,去贷款人家中、学校、工作单位拜访,走一趟下来,你的圈子他们就都了解了。这些,实际上就变成了贷款人的抵押物。
可能有人觉得不对劲,中国经济不是“不差钱”吗?我们银行的货币存量号称世界之最。那为何企业的贷款成本要明显高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给了高利贷可乘之机?
在我看来,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经济日益加剧的融资结构投资结构严重不匹配。目前国家级的投资已经转向了高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周期非常长的项目,虽然这样的项目能够带来大量的社会价值,解决就业问题以及换取商业回报,但这种投资的回款周期太长了,一般要20到30年。
尽管周期长,但对于银行来说,这些项目不仅有政府担保,还是非常稳定的利润来源。但是,这样的项目却会长期占用银行的信贷资源。银行通过不断贷新还旧为这些项目融资,这些项目到是“不差钱”了,可别的企业能享有的贷款就变得非常有限,直接引起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我认为,应当把长期基础设施的融资与银行信托分离,单独成立专门针对该项目的建设基金,并由政府担保,面向市场发行可流转的长期债券。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基建项目对银行信贷资源的占用,还能通过三方客观评估,提高投资效率。
现在,高利贷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甚至经过伪装进入了校园,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不安定因素,金融改革已十分迫切。而对于一般金融消费者来说,也要时刻保持清醒,远离高利贷,“饮鸩止渴”最终只能让自己倾家荡产,走上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