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大全论坛主站检测:“共享经济”的故事什么时候才能讲完?
来源: 关键词:小松 时候 故事 发布时间:07-26-2017

 

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手机上各种关于共享经济的报道,让我感慨正生活在一个神奇的“共享”世界中:出门手机一扫,就能有自行车骑;赶上下雨,有共享雨伞;手机没电了,拿共享充电宝充电;到地方之后,租个共享篮球玩会;玩累了,旁边的共享旅馆睡一觉。

 

这样的生活,真的很“现代”。但是仔细一想却发现,除了共享自行车外,其它的似乎真没什么机会用到。

 

毫无悬念的,“共享经济”已经成为了2017年最热的经济名词,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无数的“奇思妙想”化为现实。我们以前总说,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而如今面对共享经济这个大风口,却有无数的猪还在地上跑着,有的摔倒填了沟壑,有的体力不支饿死在半路。这到底是猪的问题还是风的问题?

 

有人说这是一个除了老婆剩下的都能共享的时代,能不能共享老婆我不知道,但是男友可是很早就能共享了,而且还拿到了千万级别的投资。

 

 

前几天我还看到了关于农业共享的文章。大概意思就是由企业把闲置的农田整合起来,公司统一管理,放在APP上“共享”。城里人想要吃健康安全的食品就下单,包一块地,你不需要亲自来种,到收的时候公司会把东西给你快递到家。

 

在这里我没感受到农业共享,我只感受到城里人的钱真好赚。我一个朋友就用类似的APP在网上包了两颗杨梅树。到了收获的时候,满心欢喜地盼着收到新鲜的杨梅。结果杨梅是收到了,但是是泡在白酒里的。商家说杨梅不好保存,所以只能寄过来杨梅酒了。等到第二年的时候,干脆连商家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很多人已经明白过来了,所谓的共享经济就是一个伪命题,除了个别项目外,大多数的共享经济根本就没有市场。就算是共享单车这种确实有人用的,由于早已进入饱和状态,也是接二连三的倒闭。其它诸如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睡眠仓等等,不是被素质毁灭,就是被勒令关停。

 

 

即使现在的舆论都不看好共享经济,但挡不住资本向打了鸡血一样,持续给共享经济续命。到目前为止,摩拜和ofo已经融资了近80亿人民币,超过20家机构投资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也完成了千万级别的融资。这场造神运动让我们看到了国内创投圈的奇葩怪相,也让我们开始思考,所谓的“共享经济”为什么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在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就是“标致汽车的传说”。作者认为,从巴黎到悉尼的街头,总能看到有“小狮子”标志的汽车在路上奔跑,但这些车的存在,不等于标致公司就存在。就算把所有“小狮子”汽车全部销毁,标志公司依然存在。或者再夸张一点,制造一场灾难,让标致公司的所有股东、员工全部罹难,标致公司依然不会被消灭。唯一能让“杀死”小狮子的,就是让法律宣布标致公司解散,这样即使“小狮子”依然在街上奔跑,公司的员工也都安然无恙,标致公司却不存在了。因此,所谓的标致公司,实际上是人们集体想象的产物。

 

今天的共享经济,其实和“标致汽车的传说”是一样的,只不过它反其道而行之,先有了成功的企业,后出现了共享经济。共享经济的概念(故事)让人相信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甚至成为了某种信仰,驱使着创业者和资本方前赴后继。

 

 

正如社会学研究提出的,150人以下的团体,可以靠着彼此认识,相互沟通来维持关系。而超过了这个数字,就需要有一个让所有人都相信的故事来使人们能够共同协作,这也是宗教诞生的原因。因此,为了影响十几亿人,需要一个吸引人的商业故事,共享经济就责无旁贷地扛起了这副重担,尽管这个词已经和它本来的意义相去甚远。

 

在资本的热捧和所谓的风口下,创业者已经吹晕了头脑,认为只要沾上共享经济的边,就能成功。而资本本来应该是清醒的,但胡话说多了,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所有人都把自己当成神仙,在云里雾里自我陶醉,而不愿意好好看看,自己做的是不是真的共享经济,这个市场还有没有实际需求。从事金融投资的我很清楚,“资本力量”是一把双刃剑,当一个个创业者被资本推着进入“共享经济”的汪洋大海时,实际上已经被资本的力量吞噬,成为了资本的受害者。

 

不过,受害者只有创业者吗?在一群吃瓜群众笑嘻嘻地看着资本大咖们攻城略地的时候,却忽然发现自己的生活被改变了。不对,不是改变,是堵塞了。

 

 

现在各色的共享单车布满大街小巷,先不说是不是碍事,光是这花花绿绿的颜色,就够得上视觉污染了。最开始的时候,人们把共享单车当做检验素质的工具,但前不久英国绅士们也把共享单车扔到了河里,再加上马路上胡乱停放的单车越来越多,不少人开始思考,这个素质的锅,是应该老百姓来背,还是那些鼓吹共享经济的企业和资本来背。

 

之前朱啸虎和马化腾在朋友圈怼了起来,从最开始的谁最智能,到后来谁的市场份额大。这样的争论颇有一种神仙打架的感觉:云彩上面动动嘴,云彩下面涝成河。在大佬们争夺市场的时候,普通人的生活空间和合法权益也在被一点一点地蚕食。资本可能从没想过,个体的便利性,往往是与群体的利益相矛盾的。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曾经说过,“失败了,就当是做公益了。”

 

我虽然不反对公益事业商业化,但现在的共享经济明显是一种“伪公益”。因为这个所谓的“公益”是牺牲了别人的空间换来的。

 

 

杭州街头的5万把共享雨伞被城管们收走了,因为它违反了《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事后说,要再放一批桶,把伞放在桶里。

 

难道桶就不占地方了?

 

现在的共享经济明显已经到了过剩的地步,街上骑着的车远没有支在地上的多,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和真正的共享经济背道而驰。因此,前不久发改委公布的《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提出了“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原则。这个《意见》很好理解,共享经济领域创新需要鼓励吗?不用,在资本推波助澜之下,有的是人创新。重点在于“包容审慎”,要对已近失控的共享市场进行规范和引导,还我们一个清静的生活环境。

 

共享经济的故事讲到这里,是该告一段落了。资本的游戏再玩下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天怒人怨。谁都不希望以后走在马路上,街道两旁都是共享的雨伞、雨鞋、滑板、桶、框,好不容易找到个站脚的地方,发现砖上写着“共享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