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国的众多茶企、相关组织和机构都在积极推动茶叶的标准化。2019年,国际茶叶标准化会议在杭州召开,来自英国、日本、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马拉维、中国等7个国家院校、企业、协会的参会代表及观察员共五十多人参加会议。中方在这次会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向世界充分展现了我国茶叶标准化水平和实验室综合能力,以争取未来我国能够牵头和参与制定茶叶国际标准化的机会。
从中国茶走向世界的角度来说,茶叶的标准化至关重要,因为标准化是世界通用语言,也是全球治理体系和经贸合作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茶叶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一带一路”建设重要载体的任务,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纽带。茶起源于中国,一头连接着千万茶农,一头连接着中国文化,我们有义务让小小的茶叶走向世界,做大做强,增加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茶叶的标准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在标准化的同时,也抹杀了茶的“个性”。不可否认,标准化的企业容易做大。比如麦当劳肯德基这种快餐连锁品牌能开遍各个城市,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标准化。有了标准化,它的生产就变得非常简单,稍微培训一下就可以在快餐店炸薯条烤鸡翅;有了标准化,它的味道也有了保障,你去任何一家麦当劳吃双吉汉堡都是一个味儿,不会因为它开在成都就变成辣的。
肯德基麦当劳作为快餐连锁品牌采用标准化经营的策略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的茶产业也这么做,就等于抹杀了中国茶的魅力。中国茶的一大特点就是种类繁多,土壤、空气、湿度各有不同,它的背后是千年的历史积淀,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茶文化。如果非要把这些各有千秋的茶叶品类标准化、统一化,实际上是暴殄天物。
另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现如今互联网发达,年轻人掌握了话语权,个性鲜明的产品更容易受到追捧,而消费者能够比较轻易地接触到各种茶叶品类,其中也包括奶茶、冲泡茶等新兴茶品类。这也就意味着茶叶市场将被分割成更多区域,以前专精某一种类品牌的大企业的市场可能会越来越小。这并不是茶企做得不好,也不是我们的茶文化不再具有吸引力,而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
既然不提倡茶叶的过分标准化,而要有差异化,那么茶叶的差异化是什么?如何通过差异化细分市场?
图片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想一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区别是什么?在品牌定位上,可口可乐是传统的、经典的、历史悠久的;百事可乐则与之相反,它的定位是年轻人的饮料。好了,假设夏天你出去玩,满头大汗之时路边出现个小卖部,你此时是喝传统可乐还是喝年轻人的饮料呢?我想你肯定不会以此作为选择标准,而是选一个甜度或口感适合你的。
茶叶也是一样,它的差异化不在于包装,也不在于定位,而在于茶叶本身,茶叶的口感、味道、形态决定了它的消费人群。这甚至与它是否有千年的文化积淀也没关系,162岁的狗不理都退市了,何况茶叶。
2018年一款叫做元气森林的饮料上市了,它在保留了果味+气泡口感的同时,还提出“0糖、0脂肪、0卡路里”的宣传概念,完美契合了当下年轻人想喝饮料又不想长胖的矛盾心理。所以元气森林一经上市就迅速占领了市场,并在2020年7月获得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140亿元人民币。
元气森林的成功告诉我们,在保持原有口感和味道的同时通过一些附加元素来细分市场,同样可以获得成功。换到茶叶这条赛道上,就可以尝试加入养生原料,从人们注重健康这一点入手打差异化。
图片
此外,年轻人不是不爱喝茶,喝茶的好处他们也不是不知道,但喝茶的门槛太高了,对茶具、水温、冲泡方式都有要求,这使很多想喝茶的年轻人望而却步。此时如果通过技术萃取茶叶精华,制成茶粉、茶块,就能满足年轻人快节奏的饮茶需求。要是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各种口味的果茶,将更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当然,并不是打造个性化茶饮就不能标准化,相反,种植标准、采摘标准、加工标准、卫生标准是绝不能马虎的,这些标准是茶叶生产的基础。
我认为,发展茶产业的关键在于“抓住两头,优化中间”。两头就是茶叶产区和消费者,产区决定了茶的口感,而消费者决定了茶企应该往哪方面打造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我希望,多年以后每个人都能有至少一款自己喜欢的、叫得上名字的茶饮,这些茶饮可能不出自同一品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茶。这应该就是所有茶产业从业者所期望实现的理想,而我们也应为此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