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仍有广阔空间
来源: 关键词:中国经济 增长 发布时间:02-12-2019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何种阶段?需要从短、中、长不同的周期角度进行审视。
 
以1~2年的短期看,中国经济景气周期处在滑落之中,这是大家真实的感受。刚刚过去的2018年,伴之以经济与市场的惯性力量、政策叠加与各种不确定事件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步入了双重低迷。
 
2018年一至四季度,我国GDP增速分别为6.8%、6.7%、6.5%和6.4%,全年增速为6.6%,年度增速再下台阶且跌幅扩大。物价表现方面,CPI长期徘徊在2%左右,12月只录得1.9%;反映经济景气信心的指标——中国制造业PMI指标已经连续多年徘徊在50荣枯线上方附近,去年12月与今年1月连续两个月滑落至这一分界线下方,创3年以来新低。微观效益指标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4月份的高点7%一路持续回落到了12月份的5.7%。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1%,从最近众多公司因商誉减持冲击而不断“爆雷”的一个侧面看,上市公司全年业绩水平仍将被拉低。这个数据已明显低于上半年的13.94%,大幅低于2017年度的18.37%。从总量供给、上游涨价压力减缓与终端消费需求情况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CPI缺乏持续上涨动力,需求不彰的趋势将会延续。
 
以未来3~5年的中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背景之下积累的问题需要解决,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交织。
 
“确定性”的方面在于,由长期趋势决定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将会动态演绎。仅以经济增长来说,从改革开放算起,相对于前40年的高速度,在长期上升趋势中,中国经济增速将会回落,由超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即所谓增长的“一阶导数”仍为正,但“二阶导数”由正转负,这种变化有规律性因素(如对比基数变化拖低速度),也有中国经济自身禀赋与结构方面因素(如传统增长动能难以为继但新动能尚未发挥主要作用等)。这一变化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衍生性变化,会使以往在经济高增长背景下掩盖的矛盾问题凸显。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社会福利改进角度,在经济增速回落背景之下,所有个体利益都能够提升的“帕累托改进”将变得日趋艰难,更多可能让位于一部分人利益得益伴随另一部分人利益受损、但长期仍能共同得益的“卡尔多改进”。以拉动经济增长动能而论,传统产业粗放效能释放需要升级,经济集约与效率提升为依托的新增长动能需要培植,落后动能淘汰、升级之时的损失,需要进行相应的补偿。而利益受损者未得补偿之时,就会觉得痛苦,如何减轻这种痛苦程度,同时如何进行补偿更符合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都将使得更多表现为存量的改革更加艰难。这些都会成为确定性的事实。
 
“不确定性”在于,经济增速下行的度,以及经济自发“出清”的进程,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政策干预与对冲。既然“二阶导数”为负无法逆转,那么能否采取可行的措施,使之尽可能收敛与平滑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以避免加剧市场的震荡与痛苦程度?这取决于政策决策者与全社会的认识,以及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而政策的空间在于,对经济下行或进行对冲,或促使市场做好相应的物质、心理准备等,是宏观监测与管理应该努力做好的。由此观之,人为力量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加持”,将成为经济表现以及市场主体感受的重要变量。政策如何加持努力以及具体落实,可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长周期可视为国运的摆动方向。从未来5~10年以及20~30年的长期来看,笔者坚信中国经济社会仍处在上升的发展周期。这不只是一个期待,仅仅依靠自身的路径惯性,只要我们自己不犯巅覆性错误,这个前景是能够真实看得到的。
 
依据在于以下诸多方面:中国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与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追进空间;市场化改革导向之下的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力要素的优化整合配置,带动的生产、消费扩张仍将持续;中国40年发展累积形成的物质、技术与智力财富将继续释放出新的发展动能,依靠单要素生产率,尤其是持续的教育、智力、知识、智慧以及技术累积带来的劳动要素创造力的提升,将带来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中国东、中、西部地域发展的“递度推进”过程中,地域更为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向发达地区“趋近”本身所引发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带来经济总量的继续扩张,如此等等。如果承认这些前景具有相应的“确定性”,那么就可以确定中国的经济增长仍具坚实基础,发展仍在继续,中国经济社会列车仍将前行,驶入更加繁荣、富强、文明的更高阶段。
 
实际数据也对上述逻辑形成坚实支撑,仅以两个数据进行管窥。
 
一个是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我国人均GDP约为9700美元,约为美国的1/6,与墨西哥水平大致相当;人均可支配收入尚不及美国的1/10。
 
一个是陆路运输资源的国际对比,2017年中国公路里程为477.35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为49.72公里/百平方公里,同期世界均值是76公里/百平方公里。2017年中国铁路密度为13.5米/平方公里,世界均值是22.3米/平方公里;人均水平为90公里/百万人,大幅低于世界均值的340公里/百万人。
 
上述两个数据作为标志性的一个侧面,提示中国基础建设投资的空间仍大,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大;而差距本身也是空间。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广阔的国土面积以及对发达国家赶超与崛起的实际需求相匹配,由巨大的投资、消费潜力继续释放与扩张所带动,中国经济仍将有着长期的巨大增长空间。
 
由此,以长期视野审视中国经济的短期波动,中国经济景气低迷仍只是阶段性的,经济的反“J”形走势只是暂时的。 中国经济目前可以视为进入了冬天,但是四季轮回中,应当坚信,冬天过后仍会是春天。
 
“祈将暑气移冬腊,布少衣单不冻人”。与自然的春夏秋冬有所不同,经济景气波动是各种市场力量互动博弈的过程,政策本身构成宏观市场博弈的一部分。政策的对冲与信心的加持即是“暑气移冬腊”的努力,从这个角度,严冬寒冷的程度,是否过度寒冷,人们的感受、预期与过冬准备,乃至于冬季能否经由努力结束得早一点,政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