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在全国人民欢度愚人节的时候,国务院却抛出了一枚实打实的重磅炸弹: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此消息一出,可谓是震惊了华人世界,深圳和浦东这两个圈的成果有目共睹,第三个圈画在了靠近北京的雄安,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炒房团。当天晚上就有一大批中介跑到雄安县抢房,不过他们还是来晚了,原来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前,当地的所有户口地产就已经全面冻结,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别想买。所有商品房一律售停,二手房中介关张,在建房屋停工,农民也不许再自建房,村口设卡禁止建材入村。前几天我们还在讨论北京最严的限购,但是发现和雄安比起来,北京的限购完全就是小儿科。这样的滴水不漏,也说明了政府开发雄安新区发展的决心。
设立雄安新区,并非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决策,也不是被北京高房价挤兑出来的,而是“早有预谋”。还记得本届政府的三大国家战略吗?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没错,这次的雄安新区,就是在落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既定战略。可以说,雄安新区能不能建好,是否能起到疏散首都非主要职能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本届领导班子的历史评价。因此,雄安新区动用了国家级别的资源和力量,此前规划了2020年竣工的京霸高铁、京九高铁,现在看来都是在为雄安新区做铺垫,因为只要把这些铁路延伸一点,雄安新区的路网就搞定了一半。这个时间,肯定是在2023年之前的。所以,雄安新区被称作“千年大计”;所以,新华社的新闻通稿里用了重大、历史性、战略这样的词汇;所以,雄安已经被铸上铜墙铁壁,决不允许投机者染指。
公布雄安新区的建设计划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迁都”。这个是正常的,毕竟随着北京的日益臃肿,迁都的事早就已经有人提出来了。但是说归说,迁都有没有实施的可能,实施了有没有意义,都还要讨论。
一般来说,想要解决北京问题,主要是三种思路,一种是“大迁”,像韩国和巴西那样,彻底搬家。但是到今天为止,建国已近70年,北京也当了70年的首都,其中牵扯了太多利益,想要落实迁都,恐怕非常困难。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过迁都的经历,每一次迁都都事关国运,大部分情况是由盛转衰,改朝换代。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迁都不仅会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影响,还会对心理造成影响。
另一种是“小迁”,就是把政府迁到近郊,比如通州。现在通州已经基本成为了北京的附都,但是北京的压力缓解了吗?没有,因为北京饱和的关键不在于这个城市,而在于中央。只要中央还在北京,不管你是在通州也好,还是在房山也好,都不会改善北京的现有情况。
在“小迁”和“大迁”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疏解。目前,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用这样的规模来帮北京消肿是绝对够了。
要知道,北京属于中心化城市,也是最不合理的城市规划。核心的政府部门、商业区,都在市中心,所以每天早上有那么多人挤地铁,使得交通拥挤不堪,并产生集中的热岛效应。在此之前,北京就已经开始将一些落后、污染的产业向周边转移,后来变成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也向外转移。打个比方,比如做动画的,这属于政府扶持的文化项目,但扶持的是前期的创意,这些人可以留在市里。至于做后期的,不好意思,五环外见。
雄安新区建立之后,大部分国央企事业单位都将离开北京,很多公司也会向外转移,随之而来的是出现劳动力离京潮。届时,北京将真正实现降噪减排,净化城市环境,降低运转负荷。与劳动力配套的教育、娱乐、文化、医疗也会分离一部分,当然相应的补贴也少不了。在这之后,最大的改变莫过于房价,随着人口减少,刚需也就减少了,一直以来人多地少的局面将得到缓解。以往我们常见的调控手段都是依靠间接性的正常调控,自雄安新区成立后,我们将面对的是宏观的直接调控方式,或将由此进入超大城市饱和后“挤泡沫”阶段。
当然,如果你认为雄安新区的战略意义仅仅于此,那就图样图森破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从陆权时代转向了海权时代,沿海地区在经济方面享受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内陆首都的安全性和战略性不言而喻。目前,所有的中央机关都在北京,100家央企的八十多家也在北京。如此之多的重要资源集中于一点,一旦天下有变将不堪设想。这并非危言耸听,随着萨德入韩,东南亚局势愈发复杂。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年日本侵华,南京和上海沦陷后,整个中国经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因此,分散资源,不仅缓解了首都臃肿状况,同时也保证了未来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安全。千年大计,并非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