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华兴刚刚和中国化工集团下属的中化化工科学研究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个合作主要涉及了农药助剂、农业相关技术服务和科研项目。借着这次合作的顺利开始,我想谈谈中国的农药产业。其实说到农药,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中国既是农业大国,也是农药大国,我们平时吃的蔬菜水果,都离不开农药。
中国人对于农药的感情很复杂,既依赖,又排斥。以前有一种说法是买菜买水果要挑有虫子的,说这样的没农药。可实际上有几个人会专买带虫子的?商家也不会把有虫子的摆出来,有的甚至还拿个小标签把坏的地方盖上。既然虫子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想办法清除农药吧。于是我们买了水果之后都要把皮削得干干净净,或者用淘米水,用洗涤剂,甚至用洗菜机,总之用尽一切办法和农药作斗争。
事实上,由农药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农药对环境的破坏。现在是4月初,再过一周,就到了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季节。每到这时候,农民就会开始喷洒化学除草剂,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法确保农作物的生长。
其实在农田里,害虫都是有天敌的,它们之间能形成一种互相制约的自然平衡,但是除草剂的滥用使这两类生物都被消灭了,而且还会伤害一些无辜的小动物,平衡也就此打破。现在除草剂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就是因为它“劲儿大”,灭的干净,所以一些农田都不用杀虫剂和杀菌剂,直接上除草剂,省事。比如我国的农业大省山东,除草剂年产量近80万吨,占全国除草剂生产总量42%左右。巨大的生产量代表了巨大的使用量,在这背后是水源污染和土壤酸化,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但是对于农民来说,使用农药和焚烧秸秆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病虫害可以致使农作物损失率达到70%,而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的损失。所以在利弊权衡下,农民肯定会选择使用农药快速杀虫。这和焚烧秸秆是一个道理,都是在低成本下实现目的。但最终的结果就是,中国农业使用的农药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环境被不断破坏,而害虫的抗药性也在不断增强,造成新型病虫害频发。
这样的现状,也和国内农药企业的不良竞争环境有关。目前,我国农药企业数量众多,但实力分散,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没有良好的管理模式,在生产过程中无法做到成本控制。而这其中大部分企业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过分依赖粗放式增长和产能扩张的速度,一出新技术,大家就一窝蜂地抢占市场,缺少对行业的长远规划。而相比之下,世界跨国农药公司则在产品布局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有的主推整体解决方案,有的专做杀菌或杀虫,总之是搞差异化,避免在单一产品上耗费过多的精力去竞争。
我们的农药企业在快速扩张时,一般以农药的杀伤力作为评判农药质量的标准,在产品的研发投资中,环保投资只占很小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而国际农业企业的环保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以上。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农药企业也正逐渐与世界接轨,这就要求农药产业在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环保水平和盈利增长点等方面必须达到国际标准,产生新型农药综合服务主体。在不久前的两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透露,今年年的全国15省环保督查即将开始,届时一大批不合格的企业将面临停产或限产。
中国的农药产业直接关系到中国农业的发展,这其中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中国农药企业在管理和战略方面要有适应新时代全球市场的思路,另一点就是农药技术要与时俱进。目前的生物农药虽然在安全上有很多优势,但是效率低成本高,喷洒之后往往要多天才见效,很难达到农民“药到病除”的需求。因此,在农药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也有很多事是需要我们来做的。
我在去年的“重科技”论坛上提出过,希望华兴能成为重科技背后的力量。话放出去了,肯定要说到做到,所以我们选择了与中化化工科学研究总院签约合作,凭借华兴在全农业产业上积累的经验与研究院的科研力量结合,为中国的农药产业探索新的可能性,让我们的菜篮子不再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