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关键词:实体经济 房地产 融资 | 发布时间:06-22-2017 |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究报告指出,“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延续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企稳向好的态势,多项宏观经济指标趋于改善”。这个“趋于改善”里到底包含多少实体经济,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人民日报》推出的“百家企业探经营”的系列特别报道指出,大部分企业家表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这是一个好现象。
但是,“过去了”不代表未来就是一片坦途,中国实体经济依然面临着太多阻力与不确定性。作为一个投资者,我经常会接触实业,我看到的那些老板尽管表面上信心满满,但从交谈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担忧。就如同侧身穿过一条狭窄的夹缝,你看得到前面的光明,但却无法判断夹缝会不会变窄,一旦被卡住,就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制造业的现状我们有目共睹。二十年前,你一个月赚3000块,拖鞋20一双;现在你一个月1万5,拖鞋还是20一双。你说那些老板怎么办?这里虽然有制造业本身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大环境下的无奈。
靠着廉价的劳动力,中国用制造业实现了资本积累,也为今天的互联网经济打下了基础。而如今,制造业却处在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
融 资
今年的一场高利贷讨债事件把银行贷款推到了风口浪尖。无论是创业者还是实体企业的老板,申请贷款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造财富,往低了说是实现个人人生目标,往高了说是振兴中国经济。但如果你去银行贷款,跨过层层关卡,掏着各种证明,你就不会觉得自己这么高大上了。
为什么银行要为难制造业?因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要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但断贷、抽贷却掐住了实体经济的命门,你的生意不能保证稳赚?那就不贷给你。对于银行来说,贷款100万给小企业和贷款一亿给国企,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会选择安全稳健的国企。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中小企业拿不着贷款,而国企拿到了却没地方投资,于是就投给了那些急需贷款的中小企业。这一倒手,那些中小企业可是切身体会了一次扒皮之痛。
我们总认为中国制造业无法发展起来是因为本身质量不行,没有形成品牌,不具备和国际知名品牌抗衡的实力。但实际上,中国制造业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海外制造业,而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国企。
现在的基建一般都是国企主导,基本上不考虑投资收益,劳动力成本也可忽略不计,反正不差钱,后面有银行供血。常被网友拿来调侃的搬砖职业,其实赚得一点也不少,甚至超过了大部分企业的白领。你做实体的培养一个熟练工能开多少工资,人家往工地一跑薪水跟着就涨,没办法,制造业必须考虑成本和利润,干不下去只能撤。
房 地 产
制造业前期投入大,投资周期长,利润少,比起房地产业来说简直是天壤之别。你如果是投资人,不考虑社会责任的前提下,你会把钱投到房地产还是实业?现状就是资本不愿意进入实业,而是投身房地产,导致制造业生产经营困难,积极性越来越低。
房地产为中国创造了大量GDP,本来也算不上什么坏事,但其中有个问题,就是房地产的利润由寡头分享,别人难以享受其中实惠。
现在农民进城务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买房结婚啊。别说农民工,就算是城里人,也希望手里多几套房子,将来给孩子预备着。所以,大量的资金流入到了房地产市场,老百姓手中的钱只能去购买生活必需品,这就导致很多行业的产品卖不出去。
作为普通消费者,感触最深的是房价一直在涨,但其它东西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在降价。06年至今,粮食和一般工业品涨价一倍不到;数码产品持续降价,电脑、手机、相机,越来越便宜。而制造业平均工资加社保,涨了3倍多。员工的钱虽然涨了,却要想着买房、还贷,到头来还是被楼市吸走了。
用句现在流行的话,叫做“房产商恐成最大赢家”。
赢了也没关系,毕竟楼市火爆也有好处,但问题是地产打压了实业,却无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因为房地产不用技术,也不用效率,你把手续办利索了就是胜利。这让那些拼死拼活创业的人和在实体经济中挣扎的人情何以堪?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我们在颤抖中如履薄冰。当时的4万亿政策可谓是非常时期的无奈之举,但时至今日,4万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房价高升、产能过剩、产品劣质、价格低廉,这些都非一朝一夕可以扭转。
社 会 地 位
《人民的名义》里的蔡成功,让无数人咬牙切齿,但在我看来,蔡成功不单单是可恨,更多的是可怜、可悲。现实社会中,像蔡成功这样的老板很多,在外人看来,他们游走于法律边缘,压榨工人,十句话里有八句是假的。但就是这些人,维系了中国70%的就业。
现在,做实体经济的出门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因为在一些互联网和金融人士眼里,制造业就是落后的代名词。虽然有的人明白了,所谓的虚拟经济就是烧钱,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都快倒闭完了。可大家看见坑还是愿意往里边跳,真的是没有好项目?我看也没这么简单。
未来?
说未来之前,先要看清当下。房子盖出来是给人住的,金融产品的利润也来自实体,服务业主要是源于生产利润的消费,这些元素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现在这个循环快要断了,但是我们一般人感觉不到,因为就业率很高啊,年轻人不创业的都跑去做销售了,制造业在循环中成了薄弱环节,一旦断了,势必引发崩溃。
所以,指望从外部获得动力是不太现实的,93年海南房地产崩盘,98年全国下岗潮,如今都不可能重演,因为太疼;让地产商放血,更不可能,这其中牵扯的利益太多。所以,制造业只能从自己下手,“转型”、“升级”或者“淘汰”。具体如何落实,我们下次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