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大全论坛主站检测:海底捞危机背后的管理困境
来源: 关键词:海底捞 危机 管理 发布时间:08-30-2017
从上周海底捞卫生事件发生以来,至今仍然占据着各大新闻板块头条。事件我在这里就不回顾了,因为回想起来确实觉得有点反胃。但是与事件本身相比,海底捞的三次公关明显更受关注,以至于到后来公关声明反倒成了事件的主体。

白菜大全论坛主站检测:海底捞危机背后的管理困境

道歉还是“公关”?

说起海底捞,我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年前那一拨文案宣传中,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有客人想吃冰淇淋,服务员便从超市买来了冰淇淋。有客人打了一个喷嚏,服务员就吩咐厨房做了碗姜汤。有客人说起iPad,海底捞就送了客人一个小礼物:iPad2……于是有人断定:“人类已经无法阻止海底捞了。”

无论是文案宣传还是所谓的危机公关,海底捞都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记得六年前青岛海底捞发生过一次“勾兑门”事件,媒体报道称海底捞青岛店出现骨汤勾兑、产品不承重、偷吃等问题。面对网友的指责,海底捞的反应也是十分迅速,接连发布事件说明和道歉声明,并感谢媒体和群众的监督。这种诚恳的态度扭转了事件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给海底捞加了不少分。

六年之后的今天,海底捞再一次遭遇危机,同样诚恳的道歉声明,却引发了不同的结果。一开始,网友依然对海底捞的道歉表示出了宽宏的态度,但随着“危机公关”的发酵,舆论开始向着反方向发展,认为海底捞搞公关的能力要比搞卫生的能力强得多,更有媒体指责海底捞想靠公关“大事化小”。

白菜大全论坛主站检测:海底捞危机背后的管理困境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对《三国演义》的一句评语: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海底捞的道歉很迅速也很诚恳,但就因为这个把它说成是“伪”或“妖”却有点冤枉。要知道,任何一个企业都难免犯错,作为体量如此巨大的海底捞更是如此,在这次的事件上,海底捞在管理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的道歉声明也明确体现了这一点,但这个道歉只是企业面对错误的一个正常行为,而且也不仅仅是道歉,海底捞对于如何整改也提出了具体的方案。而所谓的“危机公关”,则是媒体对道歉这个正常行为的另一种解读。

道歉和危机公关,背后的事件是一样的,但说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叫道歉,是企业在承担自己的错误,叫危机公关,是企业在掩盖自己的错误。

近几年,各种概念被炒的飞起,同样的一件事,换个说法意义就大不相同。租赁不叫租赁,叫共享;借鉴不叫借鉴,叫抄袭;道歉不叫道歉,叫危机公关。不论海底捞这次的用力是否过猛,但道歉和整改的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能因为有人把它叫做“危机公关”就对它的所作所为全盘否定。毕竟现在做错事不承认的大有人在,就拿文学领域来说,就算被法院判了抄袭之后还咬死不承认的不也大有人在吗。所以看到一个企业能积极认错整改的态度,还是应该肯定的。而作为媒体和吃瓜群众,要做的就是监督它之后是否真的按照所声明里说的来改正错误。

海底捞的资本之路

其实,海底捞出现这样严重的卫生问题还是挺让人吃惊的,要知道,海底捞向来十分重视餐厅的卫生情况,官网上每个月都会发布旗下餐厅的违规信息和处理结果。而且海底捞在管理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一般餐饮行业的员工流失率都非常高,但是海底捞只有10%,这足以见得海底捞的在企业文化和管理上的优势。但即使是这样,还是出了问题,这就要从海底捞的扩张开始说起。

白菜大全论坛主站检测:海底捞危机背后的管理困境

一般来说,“商而优则IPO”。上市,是为企业资本运作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途径,而海底捞在IPO的道路上一直是坎坷不断。这也难怪,餐饮行业由于其特殊性,一直以来都在上市的路上存在众多难题。就算当年如日中天的俏江南,也是屡战屡败,最后被欧洲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CVC收购。而海底捞上市所面临的问题更多,首先就是火锅这个特殊的饮食,一般冬天是旺季,夏天吃的人相对较少。此外像是食品安全、竞争对手等都是不容忽略的。食品安全自不必说,事件就在这摆着;竞争对手方面,虽然现在海底捞混得风生水起,但别忘了还有呷哺呷哺、小肥羊这样的企业在后窥视。尤其是呷哺呷哺,公关同样做得到位,而且正通过不断开设加盟店一步一步蚕食着市场。

因此,上市希望渺茫的海底捞只好采用迂回战术,通过独家底料供应商、控股子公司颐海国际在港交所独立运作上市实现拆分上市的目的。而在今年4月,由海底捞投资,并由海底捞上海片区经理实际控制的“U鼎冒菜”挂牌新三板。显然,拆分调味品企业颐海国际上市,海底捞走了一条较快捷的路径,而后推动红遍大江南北的冒菜挂牌新三板,更是对海底捞餐饮帝国侧翼的有效巩固。

问题出在管理上

有了资本的支持,海底捞自然而然地加快了扩张的速度,在2015年期间,海底捞在国内新增了31间门店,这个速度达到了2011年之前的6倍。

一个稳健的企业在扩张时,一般都是循序渐进,因为所谓的扩张不是多开几家店这么简单,你还要有人管理这些店,还要有服务员为顾客服务。前面也说了,海底捞的人员流动率非常低,它的服务质量之所以高,都是多年来沉淀累积的结果。增加了31家店,就要增加31位店长。这些店长对海底捞文化和管理制度意义的了解,都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虽然近几年海底捞降低了扩张速度,但它在全球的门店已经达到了190家,过去的管理方法已经很难照顾到边边角角,因此才出现了今天的卫生危机。

海底捞的问题也是很多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企业扩张的同时,人才培养总是跟不上,原因就在于企业没有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关键岗位一旦缺失,短期内很难找到合适人选。想从下面提拔,却发现之前对员工的培训不足,导致员工只知道本职工作,不能理解部门运作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从而出现了人才断层。

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都有一套独特的人才录用标准。比如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他用人标准的关键就是:学历不高、能吃苦、有改变现状的迫切愿望。对于海底捞这样的餐饮服务行业,用这三条来任用服务员肯定是够了,而且不需要过多培训,因为员工本身就自带适合服务员岗位的属性。在企业的发展初期,这样的标准节省资金,也能快速组建合格的团队,但到了后期就会遇到瓶颈,因为学历不高的员工很难胜任管理岗位,如果想要培训,也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在抗战期间,为什么十个中国兵才能抵上一个日本兵,不是因为日本兵的装备有多好,而是双方在文化程度上的差距太大。那时候的中国人识字率很低,看不懂情报和地图。而且没有文化就很难约束,其结果就是士兵行事随意、不听指挥。也难怪淞沪会战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竟不分步骤,全线尽撤,绝无规律,痛心盍极!”

同样,在一战过后,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限制,不允许有空军,不许造战舰,陆军规模不许过10万。但是德国人很聪明,你不让我有空军,我就在各地成立飞行俱乐部;你限制我陆军人数,我就专门培养军官,这样一旦爆发战争,就能瞬间扩张这10万军队。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人才能力和人才储备的重要性,而我们的企业面临的问题就是从来不注重“军官”的培养,因此一旦到要用的时候,就会出现人才短缺的局面。

那么人不够又来不及培养怎么办?制度凑。这也是很多企业管理者最常用的方法,因为老板不可能去盯着每一个员工干活,所以就靠制度来进行约束和奖励。但制度也是由人定的,而且还要由人来执行,人少的时候,制度执行的效率非常高,人多了,分店(公司)多了,照样是鞭长莫及。制度很有可能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走样,原本在战略层面的考虑很难被中层领导和员工理解,从而让制度僵化,影响员工的创新。

在以前,海底捞是给了员工很大权力的,比如员工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给顾客加个小菜或者打折,在今天不知道这样的制度还有没有,就算有,是否能够执行到位也是未知数。

白菜大全论坛主站检测:海底捞危机背后的管理困境

海底捞在这次卫生事件的通报处理书中特别提出,该类事件的发生,更多的是公司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主要责任由公司董事会承担。这段我认为也没必要做过多的解读,因为说的确实是实话,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管理的事,是制度的事,甚至是公司发展战略的事。海底捞在这里没有把涉事员工开除了事,而是管理层担责,确实是值得其它企业学习的。

当然,不管你开不开除,如何道歉,对于食客来说也就是看个热闹。人们真正想要的,是享受到卫生安全的美食。希望今后海底捞能够说到做到,成为顾客值得信赖的美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