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二胎至今已经两年有余,很多人预期的生育潮没有出现,相反中国的生育率有了明显的走低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青年选择了成为丁克一族。
为什么不生孩子了?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不管是生了的还是没生的,可能都会告诉你现在是“生的起养不起”。
可以看出,把一个孩子从小养大要花费50万元左右,这还只是粗略统计的基本费用。所以有人调侃,在中国每生一个孩子就失去了一次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很多人正是因为高昂的养育费从而放弃了为人父母的机会。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贫困人群照样生孩子,而且也养得挺好,为什么人家能生,你就不能生了呢?
这就涉及到了阶层维持。
资本主义初期,工厂对工人的职业技术要求不高,只要身体健全就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饰演的工人主要就是从事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从事这种劳动的工人想要培养下一代同样身份的人只需要花很少的成本。
但是随着时代进步,一部分人转而从事脑力劳动或者成为技术工种,他们的收入可能比不上资本家,但是要高于普通工人。这一群人由于收入提高,对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除了温饱外,也开始在休闲娱乐上增加开支。另一方面,他们对下一代的要求也提高了,自己的孩子未来至少要和自己的阶层一样,甚至是超过自己,总不能一代不如一代吧。
也就是说,自己一方面要维持优越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还要用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来培养下一代,这笔费用加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生活也不错,有车有房,但这个钱不是他们自己赚出来的,而是上一代父母给的。上一代人出生在困难时期,能吃苦,也更重视家庭,所以能倾其一生支援下一代。但是如今的年轻人可能不会为了孩子再主动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这也是时代进步人们思想产生的必然变化。
看到这我们就会明白,其实不是年轻人养不起孩子,而是他们很难再培养一个和自己相同甚至超过自己的孩子。而最尴尬的地方在于这些烦恼只有在城市里收入不上不下的年轻人才会有。
富人不用担心教育问题,因为他只要拿出财产的一小部分就能满足子女的高水平教育。而低收入者也不用太考虑这个问题,他们只要满足孩子的温饱和基本教育,就能让孩子成为和自己相同的阶层。
有人也许会觉得处在中间的年轻人太矫情了,假如夫妻两口子每月合计赚三万,拿出一半来养活个孩子也不是什么难事。确实,如果能保证每月的收入养活孩子不成为题。但别忘了,收入越高竞争越激烈,这一人群必须每天都思考怎么才能不会被时代抛下,于是他们虽然过着光鲜的生活,却每时每刻都在担心自己会不会失业,自己的下一代会不会“降级”。于是亚健康、高压力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前段时间《旅行青蛙》风靡白领圈,有人喊出了“养娃不如养蛙”这样的口号,这里面透露出来的正是中间阶层的无奈。
年轻人不生孩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现老龄化危机。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超过7%,该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阶段。而我们国家在2016年这一数字就已经达到了10.8%,现在只能更高。
出现老龄化后,国家将面临庞大的养老金缺口,而成就了那些互联网巨头的人口红利也将消失不见,从而制约国家的经济增长。
这些都是显性问题,除此之外,老龄化对资本来说也是一场危机。因为在过去,中间阶层为企业提供了适应岗位需求的劳动力,同时还给贫困人群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而当这一阶层因为无法维系下一代的地位而选择干脆不生产下一代后,不仅会危及社会稳定,同时也会造成劳动力短缺。
所以我们会发现,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不仅是人口危机,同时也是资本危机。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离咱们最近的日本就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在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欲望社会》里,描写日本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生子、不愿意贷款买车,他们不想出人头地更是对物质没有强烈的欲望。而这种情况也在中国发生,那些丧文化,还有“佛系”青年等等,都是“低欲望”的表现。
低欲望代表了经济的低迷,因此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奖励生育的办法。比如俄罗斯有“怀孕日”,还有“母亲基金”为多生孩子的家庭提供补贴;瑞典是世界上首个给父亲放产假的国家;日本小孩上幼儿园的费用50%国家供给;澳大利亚每次生孩子可以休18周的带薪产假等等。
目前我们国家只是开放了二胎,从现在的情况看还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政策鼓励人们生育。比如低收入者直接给与奖励,中高收入者减少赋税等等,都会起到促进生育的效果。此外,作为想要孩子又不敢生的年轻人也应该提升自己的技能,增加收入,同时学会资产配置,让财富保值增值,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自己的压力和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