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河南郑州一名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惨遭杀害,引起全国震动,事后滴滴迅速发布公告,道歉、赔偿、整改。而事情过去仅仅三个月,同样的恶性案件再次上演:浙江温州乐清乘客赵女士在搭乘滴滴顺风车时被司机残忍杀害,而这本应是一次可以避免的悲剧。
媒体报道称,在事发前一天,一位林姓女士曾坐过犯罪嫌疑人的车。司机在林女士上车后故意开到了偏僻的地方,当时林女士发现有问题,就要求停车,并在司机锁车之前跳车逃跑。后来司机还尾随了她一段时间,不过幸亏周围有路人,她才躲过一劫。事发过程中,林女士拍下了犯罪嫌疑人的车牌号,并投诉至了滴滴平台,然而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复,间接造成了赵女士的遇害。
如果之前的郑州空姐遇害还能把它归结于人性的恶,当做是偶发事件,那么这一次我们不禁要问,在一个平台上犯罪事件甚至是杀害生命的事件屡屡出现,平台是否难辞其咎?本可以避免的惨剧却发生了,那些身居高位的管理者是否草菅人命?而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资本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说起滴滴,很多人都不陌生,不光因为它是我们手机里必装的软件,更因为之前的烧钱大战让它成为了当时的热点话题。在2012年滴滴创立之初,曾有一批同样山寨Uber的打车软件先后问世,他们包括易到、快的、神州等等,这些APP不仅提供的服务相似,抢占市场的手段更是如出一辙,那就是不断地靠资本烧钱。
在老二、老三、老四们上演市场争夺战的时候,老大——传统出租车——率先阵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彼时的出租车业务也是问题不断,不光有高昂的份子钱,还整天一副行业管理者的姿态制定规则,而出租车司机态度恶劣、绕远、拒载等行为也被人们诟病。所以很快,传统出租车就被站上移动互联网风口、身后有资本大佬撑腰的山寨Uber们彻底击败。
老大阵亡后,战争才算是刚刚开始,因为对于这些APP来说,真正的敌人永远是那些同样站在风口下的同行。而它们战斗方式也很简单直接,就是靠资本来打价格战。回顾打车软件的PK史就会发现,滴滴对抗对手的方法从来就没换过,除了烧钱补贴之外,它还会推出一些价格低廉的新服务,顺风车就是其中之一。
仅仅6年的时间,滴滴就成为了估值超过550亿美元的独角兽巨头,而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滴滴身上出现了BAT共同投资的“盛况”。我们知道,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如果没拿到腾讯或阿里的投资,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而拿到了投资的,则被划归为腾讯系或阿里系。唯独在滴滴这,它身上流着三家的血,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年烧钱烧得太厉害,厉害到把大佬们都烧明白了:我们的目的不是弄死对手,而是快乐地割韭菜啊。于是三家一拍即合,不烧了,合伙搞垄断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垄断的直接结果就是再无竞争对手可以迫使滴滴打价格战,滴滴从此也不会在意自己的产品安全性。前者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后者,直接造成了无辜者遇害的惨剧。
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服务提供商们的主要任务是搭建平台满足客户的需求,至于平台是否需要保证用户们的安全,那是不是重点。就好像我建了个篮球场,无论人们在里面打球还是打人,都和我们关系,出了事请出门左转找政府。
在赵女士遇害事件发酵后,就有微博大V发文指责当地派出所办事不利,甚至出现了“没有车牌号就不予立案”的谣言。虽然现在事情已经水落石出,政府部门在这一事件中一直积极与滴滴方面沟通获取信息,但我们能够看出,类似事件一旦发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仍然是把锅甩到政府部门头上,而平台却远远地站在一边,似乎跟自己毫无干系。
滴滴作为平台提供方,在赵女士遇害事件上表现得太过中立,甚至中立得冷血。要知道,平台不是篮球场,它更像是菜市场,商贩在菜市场里缺斤短两、出售假冒劣质食品,市场里出现了小偷等等,都是市场的责任,而为什么到了滴滴这里就可以把自己高高挂起呢?
在这背后,我看到的是资本的急功近利与滴滴的傲慢。在滴滴一家独大后,它的首要任务就从打败竞争对手变成了为金主们赚钱,而安全问题必然变成了次要考虑的。虽然程维在去年的互联网大会上反复强调,安全是滴滴最在乎的事情,在今年的年会上,他又喊出了安全是滴滴第一要务的口号,但现实表明,他没有说到做到。我相信,滴滴对于索要车主信息的情况肯定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保护车主信息也毋庸置疑,但任何企业的规章制度在生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试想一下,如果滴滴真的把客户安全摆在第一位,那么它的客服在接到第一次投诉时,就应当先停止涉事司机的服务,然后调查事件原委;如果滴滴真的把客户安全摆在第一位,它就应当制定此类事件详细的处理流程,而不是在反复的无意义沟通中延误最佳救助时机;如果滴滴真的把客户安全摆在第一位,那么当它现行的处理流程和客户安全发生冲突时,它必定倾向于后者,以保护客户安全为首要任务。
然而,已经发生的事是不能靠“如果”来改变的,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只留下我们在这里扼腕叹息。从本质上来说,资本并没有正义和邪恶之分,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使社会进步,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资本本身没有任何权利,他不能逼着用户下单,只能通过不断改善自身使用户主动选择自己。如果消费者不认可产品了,他们就会弃之不用,这时的资本只能束手无策。然而在滴滴身上,资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单一平台一家独大,剥夺了消费者选择的权利,放大了滴滴的权利。可惜权利有了,滴滴却没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它们已经在不断膨胀和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现在滴滴已经全面下架了顺风车业务,也被相关部门约谈。警钟不断敲响,无论是滴滴还是背后的投资者,都应该放慢前进的步伐好好想一想,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想明白了,再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