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想到,在2020年底新旧交替之际,“反垄断”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垄断二字很好理解,用白话讲就是企业一家独大,吃独食。但怎么算垄断,垄断到什么程度要开始反垄断,这些都需要有深层次的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垄断涉及的范围很大,门槛很低,因为只要企业做大了就可以被认定为垄断,事实上这样的企业或多或少也确实会利用垄断优势获得相关利益。虽然如此,无脑盯着大企业反垄断肯定也不对。比如前面提到垄断是一家独大其实并不准确,垄断也可以通过两个企业签订垄断协议变成两家独大,同样可以实现限制商品生产和销售数量、限制购买技术、抵制交易等垄断行为。
另一方面,有的企业虽然做大了,但并没有利用垄断来干扰市场维护自己的竞争优势,说白了就是没用垄断来内卷,而是把优势用在了提升国际竞争力、科研创新、社会责任等领域,这样的企业就不是反垄断的目标。
所以我们要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反垄断,不要把反垄断当做一个工具,实际上它是一个工程,它的目标不是针对某一家企业,而是要维护经济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去年12月24日,市监局宣布依法对阿里巴巴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一时间各种言论甚嚣尘上,有人说这是马老板自己把事做差领了福报,有人说这是阿里巴巴多行不义的结果。也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是阿里,为什么是现在?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宏观角度上看,这些问题都不难解释。
现阶段,中国在经济、军事、政治方面都越来越强大,但与此同时我们在国际上面对的压力也更大了,美国、欧洲新兴国家、周边地区和国家都在极力遏制中国的发展。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此时我们只有发展实业和提升科技才能与之抗衡。
为什么说实业很重要,这里可以举个例子。美国的经济有一半来自于金融,而金融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信任。美国一直在南海虎视眈眈,不断有小动作,但他不敢有进一步的举动,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美国无法接受一场局部战争的失败。一旦打了,没赢,那么美国的金融信任度就会大打折扣,他不敢冒这个险。
相对的,我们要想在这个层面上占据优势,就不能过于依赖金融,而是要发展实业,推动科技进步。也正是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之下,我们才迫切地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和发展实业的环境。
那为什么首当其冲的是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呢?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竞争是最激烈的。因为享受了国家发展带来的牵动效应,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诞生了阿里、腾讯、字节跳动、拼多多等一大批互联网巨头,但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红利已经快要见底。去年11月23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了最新报告,全世界共计75亿人,已经有45亿是网民。这意味着除去老人和小孩,几乎所有身体和智力允许使用互联网的人基本上都是网民,也就是说,蛋糕的大小已经确定了,不会再有新的奶油挤上去,现在的问题就是大家怎么分蛋糕。
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同样如此,以前市场还有增量空间的时候,大家牟足劲创新,抢新用户,阿里做了淘宝又做天猫,腾讯有了QQ还要搞微信双手互搏,就是因为还有一部分潜在客户能争取过来。现在这部分客户该瓜分的已经瓜分完了,互联网大佬们知道我再怎么创新也很难创造出一亿客户出来,所以与其搞创新不如琢磨着怎么不让客户流失。
这样就会导致大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甚至有可能利用以前积攒下来的资源限制其它企业的创新或直接收购,这些就都是垄断的本质了。一旦缺乏了创新,同时过多资源流入虚拟经济而架空实体,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此时要反垄断的原因。
2008年中国第一部《反垄断法》出台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因为那时候国内互联网还是蓝海,BAT扔到全球环境里基本就找不着了。但如今这些企业一个个壮硕如牛,它们涵盖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2010年的3Q大战放到今天会是什么情景,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就变成一团糟了。
再回过头来看新一轮的反垄断法,这里对于垄断的各项定义十分明确,而且对于大数据杀熟、“二选一”等常见的垄断手段都有明确限制。最重要的一点,反垄断法不是单纯地反对企业做大,而是反对不正当竞争,其目的是保护创新动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反垄断会随着市场发展而越来越完善,它将成为资本的引导者,把握方向,使资本效率最大化,有效促进国家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