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大全论坛主站检测:抢走韩国“百亿订单”并不代表我们赢了
来源: 关键词:白菜大全论坛主站检测,百亿订单 船业 发布时间:08-23-2017

从昨天开始,网上就有媒体以“中国击败韩国拿下百亿造船订单,韩媒:切肤之痛”为题,报道中国船企在竞争中战胜韩国船企,拿下了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的订单。

从2010年开始,中国和韩国就一直在争夺造船业第一的宝座,双方你来我往,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互有胜负。这次的订单是共计9艘2.2万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总价值为96亿人民币,绝对称得上是一笔大买卖。也难怪在中国抢走订单后,韩国中央日报会发文称“韩国造船行业普遍感到了切肤之痛。”

而对于中国媒体来说,当下正值中韩关系的寒冬期,任何对韩国不利的消息都能振奋一下人心,何况是在商业竞争上大胜韩国。

作为媒体,报道这样的新闻让老百姓自豪一下无可厚非,但作为政府、业内人士,却应该冷眼看待这次交易,甚至要泼一瓢冷水,让自己清醒清醒。因为这笔“百亿订单”是中国付出了太多换来的,胜利的背后,是中国造船业的满目疮痍。

报道称,这份订单是由我国的沪东中华造船公司和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一起拿下的,每艘船报价为1.6亿美元,而韩国企业的报价为1.75亿美元,比我们高出了约10%。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获得订单,靠的不是质量,而是价格。

可能有人会说,你怎么知道我们的货船不是物美价廉呢?首先,物美价廉这个词本身就很矛盾,东西好凭什么价格便宜?就算在同等质量下,我们价格便宜也是牺牲利润换来的。

而且,在中国船企和韩国的竞争中,我们一直是靠量取胜,所接的订单也大多是价格低廉技术含量少的散货船,而韩国造船业所接的订单大多数是利润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油船。

之所以我们能以量取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人力成本低,中国船厂的人力成本只有日韩的20%-30%。根据2012年的数据,中国船厂工人的年工资在6万人民币左右,而韩国和日本船厂工人的年收入在30万元人民币以上。

收入低,也就无法吸引高端人才,因此中国造船业在技术方面很难超越日韩,但是靠着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却可以凭价格接到订单。然而,这样的结果就是行业环境日趋恶化,产能过剩,以及船只的利润低廉。

“造船企业太苦了,过去企业利润能有20%,现如今维持5%已是相当不易,有时一条船利润甚至只能和税收持平。”这是一位造船企业负责人的感慨,同时也是大部分中国造船企业的现状。

订单难接、交船难、经营难、转型难是中国船企面临的四大难题,很多时候不是接到了订单就有钱赚,你把船造出来,人家拖着不收你也没办法,而且造出来的船占用港口,放着就要花钱。有时候客户还故意压低价钱,甚至低于成本价,船厂接单死,不接单还是死,所以只好接了单压低成本,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不可能实现造船技术的提升。

私企不好过,国企也是一样,无非是靠着银行的贷款勉强维持。一些国企选择了转型,但船企转型很难,也就是从原来的造船改成修船、拆船,利润依然不高。

造船企业不景气,受影响最大的是银行和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为了鼓励造船企业发展,给予其优厚的贷款条件,并在土地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条件。因此造船行业的危机有可能延伸至银行业,而这种情况在国外已经出现。

之所以造成今天这种局面,和我们的企业家、投资者对市场研判不够以及抱有投机心理不无关系。2001至2008年期间,中国出现了一轮造船热潮,其中2007年造船订单达到高峰,以至于那时候业内人士觉得“造船业像印钞机一样”。不少人看到造船业大有利润可图,所以加大投入,扩充产能,再加上投机商和银行的推波助澜,使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率高达30%以上。

下水的人多了,自然就要竞争。有的企业为了能在竞争中取胜,就算定金只有1%也敢接,还有的仗着自己背后有政府和银行撑腰,肆意打价格战,就算亏本也要接。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自己变强,而是挤垮竞争对手。但是别忘了,你财大气粗,你的对手里也有财大气粗的,两者相争,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谁都赚不到钱。到了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席卷而来,造船业顿时遇冷。海运量增速大幅度放缓,信贷极速收缩,加上此前几年的疯狂生产,行业开始出现调整。到了这时候,企业又开始向国家要政策、要资金、要优惠,这就像《巨婴国》里描述的那些长不大的孩子一样,遇到挫折不是甩锅就是找父母要奶吃。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是中国造船行业的寒冬时期,恰在这时来了个“百亿订单”,好不容易我们能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行业未来了,突然的一把大火又把这个行业烧旺了。要知道,从今年1月到5月,韩国造船企业的船舶订单量超越中国,重返全球第一。他们这5个月累计订单量为207万CGT,占全球订单量的近三成,而我们这边1-5月承接的订单为175万CGT,位居第二位。这个“百亿订单”并不能代表中国造船行业已经无敌于天下了。

当然,中国造船行业并非没有希望,恰恰相反,在遭遇危机时,恰恰也是最好的弯道超车时机,日本船舶工业超越欧洲,韩国超越日本都是在金融危机时做到的。《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端船舶和海工装备,这个高端二字颇有深意,政府也很清楚,中国船企必须从低端迈入高端,由价格战转向技术战。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去产能,兼并重组。这会造成行业阵痛,但没有壮士断腕,又何来英雄崛起。